文博资讯
文博设施之中国渔政206
发布时间:2018-11-30        浏览次数:79

 


“中国渔政206”号前身,为隶属于原东海区渔业指挥部的“中国渔政23”号,购置于1978年12月。

1973年,东海区渔业指挥部恢复成立,渔业行业百废待兴。1978年7月,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水产总局、外交部《关于加强海洋渔业统一指挥和管理的报告》(国发﹝1978﹞144号)精神,1978年10月,国家水产总局以(78)渔总(机)字第18号文,批准东海区建造4艘渔政船,其中2艘命名为“中国渔政22”“中国渔政23”。“中国渔政23”船由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轮修造厂承建,是在该厂定型生产的8101型渔轮基础上改装,增加配套渔政设备改建而成。1979年12月正式竣工。1980年3月首次承担舟山北部和长江口执法任务。

随着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的生效,中日、中韩新渔业协定的相继生效,为强化专属经济区管理,农业部组建专属经济区巡航编队,对原渔政执法船重新冠名,“中国渔政23”于2000年后更名为“中国渔政206”,于2012年报废,其舷号沿用至2014年。

“中国渔政206”船,曾经承载着中国渔政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,在国家海洋主权维护、渔业行政执法、海洋安全监管、海难救助、海洋调查、教学实习以及海底光缆守护、军演扫海等重大任务中劈波斩浪,南征北巡,发挥着积极的作用,作出重大贡献,经历并见证我国依法治渔、依法兴渔、依法管海的历史。

“中国渔政206”退役后,由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于2012年9月19日捐赠给上海海洋大学,以留住历史、宣传海洋、传承文化。2018年11月1日,中国渔政206正式启用,成为上海海洋大学文博设施,用于文博育人,激励人们热爱海洋、建设海洋、振兴海洋。


供稿:档案馆(校史馆、博物馆)